8 月 3 日,由鸡西市滴道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主办、滴道区毽球协会承办的 “2025 中国・鸡西 LLD 杯大白毽邀请赛” 在鸡西市体育会展中心正式启幕。这场汇聚全国民间体育力量的盛会,吸引了来自海南、福建等 11 个省市 23 个市(地)的 71 支代表队、500 余名运动员同场竞技,以 “毽舞龙江” 的独特魅力,拉开了全民健身与文旅融合的新篇章。
一、赛事亮点:传统体育与现代城市的碰撞
作为东北地区规格最高的大白毽赛事之一,本次邀请赛不仅延续了五人制混合赛制,更创新融入 “跟着赛事去旅行” 的理念。参赛选手在竞技之余,可深度体验兴凯湖湿地、乌苏里江界河等鸡西特色文旅资源,赛事组委会特别安排赛前游览活动,让各地毽友提前感受 “生态鸡西” 的自然风光。这种 “体育 + 文旅” 的模式,既展现了鸡西 “冰雪之冠・秘境鸡西” 的旅游品牌,也为赛事经济注入新活力 —— 据当地酒店反馈,赛事期间入住率较平日提升近 30%,部分热门餐厅出现排队等位现象。
赛事规则延续了大白毽运动 “以踢为主、自由发挥” 的特点,比赛时长 5 分钟,通过盘、拐、绷、磕等基础动作与鱼跃龙门、蝎子摆尾等高难度技巧的组合评分。值得关注的是,本次赛事特别设置 “团队协作分”,强调选手间的默契配合,例如双人互踢超 2 次将扣分,而连珠炮(三个后打以上)等团队协作动作可获 8 分奖励。这种规则设计既保留了传统民间运动的趣味性,又提升了竞技的专业性。
二、城市底色:民间体育的沃土与基层治理的创新
鸡西与大白毽运动的渊源可追溯至 2017 年,当地曾举办首届大白毽表演赛,吸引千余名市民参与。近年来,随着 “全民健身计划” 的深入推进,鸡西市通过 “市区联动、社会参与” 的模式,将赛事组织权下沉至区级文体部门,滴道区毽球协会等基层组织逐渐成为赛事运营的主力军。这种转变不仅激活了民间体育活力,更让赛事与社区文化深度融合 —— 赛前,滴道区组织多场社区展演,吸引数百名居民现场学习大白毽基础动作,形成 “全民参与、全民共享” 的氛围。
赛事的成功举办,也离不开鸡西市对体育产业的长期布局。除大白毽外,鸡西已连续多年举办兴凯湖冰雪汽车赛、国际篮球赛等品牌赛事,形成 “四季有赛事、全年可体验” 的体育生态。本次邀请赛更被纳入鸡西市 “十四五” 体育发展规划,未来将通过 “赛事 + 旅游 + 消费” 的联动模式,进一步释放 “体育 +” 的乘数效应。
三、文化传承:从街头巷尾到竞技舞台
大白毽起源于北方民间,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,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中便有 “杨柳死、踢毽子” 的记载。与南派花毽注重个人技巧不同,大白毽更强调团队协作,五人围踢时需通过快速传递保持毽子不落,兼具观赏性与竞技性。这种 “以毽会友” 的传统,在现代赛事中演变为体育精神的传承 —— 开幕式上,来自吉林长春的 “毽坛达人” 顾岩现场展示了 “纺车”“拉燕” 等非遗级踢法,其腾空 360 度接后打的动作博得满堂喝彩。
对于参赛选手而言,赛事不仅是技艺的比拼,更是文化的交流。来自海南的选手李华表示:“北方的大白毽节奏更快,团队配合要求更高,这次参赛让我们学习到很多新技巧。” 而鸡西本地选手王强则提到:“通过和外地选手交流,我们发现可以在传统踢法中加入现代健身元素,让这项运动更年轻化。” 这种跨地域的文化碰撞,正推动大白毽从街头巷尾的民俗活动,向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活力的体育 IP 蜕变。
四、未来展望:构建全民健身新生态
随着首日赛程结束,71 支队伍已完成小组赛首轮较量。明日起,赛事将进入淘汰赛阶段,决出冠亚季军及 “最佳团队协作奖”“最佳创意踢法奖” 等特色奖项。值得关注的是,本次赛事特别设置 “全民体验区”,观众可现场领取毽球参与互动,专业教练团队提供免费教学,真正实现 “赛事即课堂”。
赛后,鸡西市将以此为契机,启动 “大白毽进社区” 计划,在全市设立 20 个训练基地,培养基层教练员队伍。正如滴道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说:“我们希望通过一场赛事,种下全民健身的种子,让大白毽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、传统与现代的纽带。” 未来,鸡西还将举办国际大白毽交流赛,邀请日韩等国选手参赛,进一步扩大这项传统运动的国际影响力。
韦德体育当暮色降临体育会展中心,场内的喝彩声与场外的晚风交织成曲。这场以 “毽” 为媒的盛会,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,更是一座城市向全国展示文化自信的窗口。正如赛事主题曲《毽舞飞扬》所唱:“一根羽毛系南北,两脚生风踏春秋”,大白毽正以其独特的魅力,书写着全民健身与文化传承的新篇章。
发表评论